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政建言

将交通治理上升至社会治理层面

编辑:  时间::2017/9/29 17:03:48

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给广大市民带来了出行方式的巨大改变。但是,受制于停车供给有限和停车管理水平不高,停车难、路侧违法停车、乱收费等一系列静态交通问题接踵而至,进一步加剧了城区、尤其是中心城区的交通拥堵。

以停车供给和秩序管理为特征的静态交通,其问题的出现,既是历史遗留,也是当代衍生,并且涉及经济、行政、法律、科技、环境、社会等多部门多行业。刚刚结束的中共北京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形成有效的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其中,静态交通治理,作为交通治理的一部分,既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对于缓解城区交通拥堵、减少污染性气体排放、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坚持“向前看”,建议科学研究、准确把握静态交通未来发展趋势,做好顶层设计。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借助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快速运用,新能源汽车、网约车、共享汽车、共享单车等体现绿色、共享理念的新型交通出行方式不断推出,并推广应用,传统的公交出行和私家车出行也开始发生重大变革,快速公交、定制公交和顺风车等不断涌现。对此,面对当前交通发展新形势,建议未雨绸缪,科学研判,准确把握未来交通出行、尤其是静态交通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尽快编制完善本市静态交通发展规划、全市停车设施专项规划,不断完善停车管理法规政策,全面做好顶层设计,形成全面指导本市停车规划建设和管理各项工作的纲领性政策体系,并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为我市静态交通科学、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基础和保障。

  其次,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建议按照分区分类管控要求,采取差别化的停车供给及需求管理政策。一是建议继续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鼓励步行、骑车、“共享单车”等绿色交通方式出行,优先保障公共交通等绿色交通的停车供给。二是建议着力保障住宅小区、医院等基本停车供给,结合当前“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统筹规划利用腾退空间,在留白增绿的同时,重点针对比较突出的胡同院落和医院等存量停车供给缺口,见缝插针,努力开辟停车位置,增加基本停车供给,实现城市建设用地复合利用。同时,提高现有停车位置利用效率,探索商业停车设施与周边社区居民停车错时共享、社区周边路侧夜晚时段限时停车等创新举措,鼓励企、事业单位非工作时段向周边居民提供停车服务。三是建议控制重点商区、重大活动场馆的非基本停车供给,严格限制办公、商务等出行停车供给,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对停车供需的调节作用,以此鼓励绿色交通出行,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以静制动,减少动态交通拥堵。

  再次,坚持抓城市精细化管理这个“牛鼻子”,建议突出问题导向,从规范管理和完善价格体系入手,狠抓停车治理。静态交通问题的背后,实际上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问题。因此,一是在坚持做好多部门联动和多级联手的执法监管基础上,建议大力探索快速执法机制,借此对车流集中区域和路侧的违法停车行为加强治理。二是建议提高停车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准入门槛,尽快制定完善相关标准,鼓励信誉好、资质高的企业进入到停车行业开展规模化经营,借此推动停车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三是建议建立差别化的停车收费价格体系,按照出行停车高于基本停车、中心区高于外围区、路侧高于车场、地上高于地下的分区分类管控原则,调整停车收费政策。其中,公共交通停车供给和医院等场所的基本停车供给,可以由政府给予指导价。

  最后,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建议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静态交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统筹建立全市停车资源数据中心,即全市层面的公共停车信息平台,平台提供包括有关停车场(库)地址、出入口、泊位数、收费价格、服务时段、车位预订、错时停车时段等静态信息,以及到达目的地停车场(库)的实时行驶路线、道路拥堵状况、空泊位数、车辆进出等实时动态信息。同时,以此为核心,加快实施全市停车信息全面联网,尽快实现停车收费全面电子化和智能化,有效减少因停车交费引致的出入口通行缓滞,减少拥堵和污染气体排放。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静态交通乃至城市拥堵问题的解决,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也不可能“自愈康复”。因此,建议将交通问题作为一个长期的工程来抓,动静结合,继续坚持公共交通优先的发展战略,提高公共交通服务能力和水平,鼓励绿色出行,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更重要的是,突出交通问题的综合治理,将交通治理上升到社会治理层面,积极培养社会共识,突出全民共治共管,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丰富和完善超大城市治理体系,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共建、共享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农工党北京市委专职副主委李亚兰  来源《北京观察》2017年第9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