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政建言

农工党党员高彦彬在北京市政协十二届五次大会发言

编辑:  时间::2017/9/15 18:04:36

   

        2017年1月15日上午,北京市政协十二届五次大会举行大会发言,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院长、中医药研修学院院长、北京市政协常委高彦彬代表中国农工民主党北京市委员会做了题为《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中的作用》的大会发言。高彦彬指出:随着银色浪潮的到来,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21世纪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截止2015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中65岁以上的老人222.8万,占10.2%[],人口老龄化在全国排名第二,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北京市高度重视养老工作,提出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9064”的养老模式。整合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截止2016年9月,全市有449家养老机构和养老照料中心,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覆盖率达94.7%,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与162万老年人签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深入社区、分布广泛、可为老人提供便捷、可及和长期的医疗服务,是“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重要支撑。充分发挥我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医养结合”中的作用,是解决“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重要途径。但调研发现由于人员不足、保障机制、激励机制不完善等诸多因素限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参与“医养结合”的积极性不高,提供的医疗服务不能满足社区老人的需求。为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中的作用建议如下:

        一、充分发挥医联体在“医养结合”中的作用

        建议由三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组成家庭医生团队,既要发挥三级医院的技术人才优势,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保障接收老年人急危重症的绿色通道;又要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医联体中的医养并重的作用,切实落实双向转诊制度,真正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格局。

在医联体内部实现电子病历信息共享,对于社区不能提供的老年慢病药品,患者可依据电子处方到医联体内医院取药。鼓励社区医疗机构面向居家养老的老人开展远程医疗服务,方便老人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医疗养老服务。

        二、引入商业保险,保障养老医疗服务的连续性

        采用多元化手段丰富养老医疗资金来源。一是医保支持,应将医疗护理服务项目中的医药费用、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医保范围;二是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保障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需求;三是发展商业保险助推养老医疗服务,将社区医疗养老服务项目纳入商业保险;封闭医保个人账户,支持医保个人账户用于购买医疗养老商业保险;鼓励老年人投保不同水平的医疗养老商业保险;四是对康复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建设和运营,政府给予政策和经费支持;五是借助市场化手段,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将政府、医疗机构、民间资本、社会组织等多方主体有机结合起来,保证资金需求。

        三、完善养老需求的软硬件措施,提高服务质量

        一是鉴于现行的《执业医师法》和《护士条例》与上门医疗服务存在矛盾,应尽快促进有关法律条款的修订或出台新政策,从法律角度明确医患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二是尽快制定上门医疗服务制度,细化上门服务内容和规范;三是尽快制定上门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尽快建立为老服务医疗服务的价格体系。四是为社区卫生机构补充便携式诊疗设备及仪器,方便社区医护人员携带上门医疗服务;推广可穿戴式医疗用品的使用,方便居家老人健康数据采集、慢病监测及应急救护;五是推动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与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对接,整合老人基本信息档案、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信息资源,实现养老、健康、医疗信息共享,为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撑。

        四、在解决人员不足的基础上,调动社区医护人员积极性

        采用多种方式补充社区卫生人员:重点对全科医学、老年医学等相关专业人员通过内部调整补充;可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社会办医机构的护理人员。完善激励机制调动社区医务人员积极性:一是改变部分社区卫生机构“收支两条线”的财务政策,将部分社区卫生机构从全额拨款单位变为差额拨款单位,真正实现绩效的导向作用;二是健全全科医学体系、专业技术培训、继续医学教育等制度,完善薪酬增长、职称评定等激励机制,吸引优秀人才到社区卫生机构工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