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政建言

政协委员眼中的美丽乡村该怎么建? ——抓好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编辑:  时间::2019/1/17 15:59:46


1月16日下午,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召开联组讨论会。市政协委员、农工党北京市委秘书长江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联组讨论会上发言。

 

图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联组讨论会现场。(转自千龙网记者宋鹏飞摄)

江欣说,人才兴则农业兴。“我们在北京市各区走访调研后发现,郊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倒挂村、空心村,作为农村人口主体的农民年龄偏大,知识水平也相对较低,乡村发展的观念还略显滞后。”如何建设一支懂农村、爱农民、会农业的人才队伍?为此我们建议:

一是关注返乡下乡创业创新的“回流”人员。未来的新型农民应该是具有相应的农业知识技能,以农业为职业的真正的农业继承人,特别是目前在城市经商创业的农民,他们户籍在农村,工作在城市,身份是农民,职业是工人,具有一定的创业经验、商业眼光和信息渠道,是农村人才建设的重要力量,政府应重视这部分农村外流人才资源,并在市、区、镇、村各层面出台鼓励他们回乡创业的优惠政策,在市场准入、金融服务、财政支持、用地用电、创业培训、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措施,吸引优秀青年农民将资金和技术带回镇村进行二次创业,反哺乡村建设,让返乡创业者有自豪感,让务农成为有体面的职业。

二是引进并培养一批实用型管理人才队伍。树立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引导和动员创业有成的民营企业家、致富能手、复员退伍军人、回乡创业人员、大学生村官等参加村“两委”选举,切实把优秀管理型人才选拔出来,充实到基层领导班子,增强其活力和创新力。在镇乡公务员考录中,适当注重本村本土参考青年的录取比例,为乡村发展提供培养管理后备人才。

三是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后续培养机制建设。构建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与交流机制,为乡村干部人才队伍“加油充电”、搭建提升能力的培训、交流、挂职等平台。从长远看,建议政府面向涉农院校和大中专学生推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计划,由政府承担一定的相关学习费用,对口定向培养毕业后到农村工作的各类实用技术人才,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振兴专业人才短缺和后继乏人等问题。

四是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探索人才服务乡村的多元模式,构建系统有效的激励机制。

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引导智力下乡,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才为乡村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服务、培训服务、咨询服务、产品流通服务、后勤保障服务等。政府应根据不同服务主体及其服务方式、服务成效实行不同的购买服务激励政策。同时,提高城市人才服务乡村的针对性,可借鉴区域对口扶贫的经验,倡导构建起城区与乡村之间、院校与乡村之间的人才对口培养服务机制,双方构建起相应的协作交流平台、人才下乡创业服务的保障机制,让愿意留的人留得安心,让引得进的人干得有信心,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

(撰稿人:王锡玲)


分享